近来中国社科院和北京工业大学联合发布《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报告中称,北京在社会建设方面仍面临高房价等挑战。2008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25元,户均可支配收入64285元,以一般家庭每户住宅面积90平方米计算,2009年11月北京住房的平均价格为17810元/平方米,需要支付160万元,相当于一般家庭25年的可支配收入,也就是说北京普通家庭需25年收入才能买套房。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也曾表示过,中国需要20~30年时间达到让民众“买得起房”的目标。这些都是平均数,对于老百姓来说,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究竟意味着什么?不同职业的人到底需要多少年才能买套房呢?

假如我是个农民,一个人,有一亩地已经不错了。一年种两次,一次小麦,一次玉米,再加上养一群鸭子,卖点鸭蛋,如果想要在上海郊区买套像样的房子,我得不吃不喝地耕种几百年。

假如我是个工人,没有下岗,不抽烟,不喝酒,不结婚,不吃饭,总之,一分钱不花,在房价不上涨的前提下,要在上海买套100平方米的房子,估计得连续工作100年。估计,没什么工厂要这么老的工人。

假如我是个公务员,混得很一般,一个月2500块,也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饭,还不贪污,不受贿,不挪用公款,要想买那样的房子,我得熬上33年。估计刚买了房子,就得退休了。

假如我是个撰稿人,而且混得还不错,每两个字一块钱,我也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饭,也不泡文学女青年,要想买那样的房子,我得连续写2000000字,而且还得保证字字有人要。假如连构思带写带修改,每小时可以顺利完成2000字,那么就得连续写1000小时。我明白了,为什么写字的人容易早逝,憋的!

想想那些在城市里奋斗多年的普通人,几乎大部分人都背上沉重的房贷包袱。这就是大多数人的命运。

前两天看新闻,都说宪法有进步了,要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了。我想,这还是有个因果关系——前提是,你首先得保障大多数百姓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假如大伙为了一套破房子都累得死去活来,你还有什么好保护的?

照今天的收入分配形式,照今天的房价上涨速度,20~30年的时间达到让民众“买得起房”的目标也相当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