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虽然“离福利国家还有十万八千里”,但过去那种把“福利”看作“在上者的‘待遇’,对下民的‘恩典’,给了你得谢恩,不给你也别怨”的状态正在改变。
“保障性公租房住房”这个大盘子里还奥妙无穷。总的来讲,在这个盘子中“济贫”目的相对明确的廉租房比含义模糊的“经济适用房”更受冷遇。几年前我国基本上是只有后者没有前者。不少城市以解决“中低收入者”廉租房的住房名义从农民那里强行圈地,却盖起大片穷人买不起、富人占便宜的“廉价豪宅”,即所谓“经济适用房”。
而与此同时,开始受到限制的“经济适用房”却越来越向官员倾斜。在平民买房资格严格化的同时,“公务员经适房”这两年却空前地泛滥起来。
廉租房建设不仅在热闹的宣传背后面临实质性的冷遇,而且其廉租房制度性的扭曲也不容忽视。媒体不时报道的违规租售之类尚属小者。根本问题还在于廉租房如今基本上仍是以户籍居民中的穷人为申请者,而与当代城市化大潮中2亿进城“农民工”、尤其是越来越成为主体的“第二代农民工”的安家需求没什么关系。可是缺了这一块,廉租房住房福利要摆脱“负福利”状态是不可能的。
最近一些城市,如重庆、昆明等提出要为农民工建廉租房,这个动向值得称赞。但是,不要说如今这还只是计划,何时能够兑现廉租房还遥遥无期,即便开始兑现了,其帮助的对象仍然是“农民工”群体中的“上层”。整体各个地方政府都说加大力量搞好廉租房建设,可是土地一再的卖给房地产开发商,拿什么来建设。
总之,廉租房不给农民工,经适房优先公务员,而且“公务员经适房”又是“经”得惊人,“适”到豪华。这类制度缺陷严重地扭曲了我们的廉租房住房保障建设。
而改革前我国的“福利”与特权挂钩,福利覆盖面从最强者开始,初始分配或许比较平均,“再分配”却增加了不平等。所以,现在廉租房建设还是处于危险的边缘。
文章收集整理:江都房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