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被平均”出现了。这个“被平均”引出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诸多关键问号。

2010年12月29日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透露,截至2009年底,中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为3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约为33.6平方米。这让不少人有“被平均”之感。

普通人拿不出有效证据来对这组数据的真实性提出怀疑。如此,一个问号出现:中国的住房已经很充足了?

新浪网的一个专题列出了10个国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最高的是美国,人均居住面积为67平方米,英国是35.4平方米,法国是35.2平方米,德国是39.4平方米,意大利是43平方米,荷兰是40.82平方米,西班牙、日本和韩国分别是25.8、19.6和19.8平方米。在同时列出的另一组对比数据中,这些国家2009年的人均收入,最低的韩国是中国的12倍,最高的美国是中国的37.6倍,其余多在20倍以上。

这些数据也很难考证其真实性。假若是真实的,则意味着,中国的人均居住面积和欧洲的英、法等发达国家差距不是很大,而要高于西班牙、日、韩等国家。如此,中国的住房为何会成为从中央政府到普通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之一?都为其着急上火?甚至可以说,住房现在已经是政府不得不正视和立即着手解决的问题,是把很多老百姓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头等大事。

而且,我们也很难解释多轮调控中出现的很多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越调控房价越涨”的怪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此前的调控多以抑制需求为主,而结果是,即使需求短暂被抑制了,随后也会很快出现报复性反弹,价格随之大涨。老百姓住得这么好,需求为何还会如此之大?动力是什么?调控失效的另一个原因被指是供给不足。而面对这样的平均数字,供给显然已经不少了,不应该被指责了。

此路不通,人们自然会想到另外一种解释:一部分人之所以没有房子住或住得不满意,是另一部分人把他们的房子“占”去了,住房也存在“二八现象”。这就是不少人看到这个数据而产生“被平均”之感的原因。

没法从数字上考量有多少人“被平均”了,被平均高了多少,但我们可以从一些现象感知一二。2009年,一部名为《蜗居》的电视剧热播,引起广泛反响,“蜗居”一时成为热词。2010年3月,北京78岁老人黄日新在北京海淀区六郎庄建造了8间“胶囊公寓”,每间面积不到2平方米,引来社会各界关注。不久前,从建筑专业毕业半年的北漂大学生戴海飞,利用公司创意与自己的专业,搭起蛋形小屋,以节省房租负担。“蛋形蜗居”的制作方法被挂在网上,整个事件颇受关注。从虚构的电视剧到真实的生活中,这些现象之所以如此受关注,是因为“主人公”的境遇让很多人感同身受。他们同样极可能也是“被平均”的那一部分。

统计数据多是平均出来的,这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是多数人平均了少数人还是极少数人平均了大多数人?

应该把这个问号和另一个问号放在一起考虑,即中国有多少住房正处于空置状态?

住房空置,曾在2010年里引起轩然大波。当年3月,有消息称,国家电网利用智能网络,在全国660个城市查出一个数据,总共有6540万套住宅电表读数连续6个月为零。按3口之家算,这些空置房足以供2亿人居住。该数一出,立即引起广泛关注。据说,曾有不少网友自发晚上到各小区数灯,抄水表、电表。

随后,国家电网公司辟谣称“从未统计和发布过此类数据” ,国家统计局则公布数据称“全国有1.9亿平方米房屋待售”,并称住房空置率等人口普查主要指标有望在2011年4月发布。中国到底有多少住房空置,现在仍是谜。甚至,空置的标准是什么,至今仍没有明确说法。于是不少人大呼“空置率”不应该被“空置”。

但是,有一点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中国有住房正被空置,而且数量不小。而正是这些空置房,让不少人的住房水平“被平均”。空置房集中在越少的人手里,“被平均”的人就越多。

打开这个问号,将使很多谜团得以解开,比如,以前的住房让谁拿走了?空置房集中到什么程度?需求中有多少是真实的居住需求、有多少是投资性需求?哪些需求应该被抑制?哪些应该被满足?这是未来房地产调控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调控才能一刀见血,直击要害,药到病除。

文章收集整理:江都房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