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虹:大家下午好,今天因为我们的主题是寻找中国地产新动力,所以今天想和大家讨论一下,多元金融时代地产企业模式转型。

  提到地产还是要谈一下宏观的问题,近期一线城市的房价出现了环比微降的趋势,但是从年初以来的几次加息以及优惠贷款利率的取消,使得核心城市的贷款利率上升了136个基点。这就推动北京、上海等地的月供收入比上升20%-30%,所以目前一线城市像北京、上海的月供比2007四季度的高峰高出20%以上,我们预计和刚性需求可承受的价格相比现在一线城市还有30%-40%降价的需。,二线城市大概平均是16%,三线城市的房价在是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所以高房价的压力还存在,所以调控政策并不会放松。通常情况下,加息是打击行业过度投机的有利工具一般来说,每升10个基地,月供会上升0.8个百分点,但是收入每上升一个百分点,会使月供收入比下降0.7百分点,也就是说收入每上升2个百分点,可以对抗掉收入效应。所以在通胀预期下,升息的作用会是抵消掉了。在供给一段,当前资产上市公司的结构当中,贷款和信托占在28%,债券占3%,股权资金占到30%,预售款是提高20%的资金,应付款也是20%左右,此外地产企业平均还有一个表外的负债,承诺之后的土地款和开发商,应该是15%左右。所以信贷的紧缩预售款的专项使用,以及对土地偿还的清理,确实会给地产企业带来资金的压力,但是信托和斯莫地产等多元金融工具会替代传统资金的供给,所以我们看到这一轮的调控并不是2008年的海啸,而是温水煮青蛙的持久战。

  在持续的调控当中,2010年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确实有所恶化,现金持有比例从18下降到16。净借贷资本比就是有机负债减去现金比上权益资本金是上升了一倍,达到了41%,已经接近地产上市公司可承受覆盖的43%的水平。总负债率也从65%上升到69%,在我们统计了118A+H的地产上市公司里面,未来上市支付的短期债务总额达到11800亿,平均每一家是100亿,当然这里面大企业会更多,比2009年末上升了35%,所以行业整体已经没有大幅增加有息负债的空间。

  随着财务的恶化,资金缺口也在恶化,主要表现在2012年,如果说2011年全年维持低成交量,大概有13%的企业会出现较大的资金缺口,但是如果低迷的成交量继续到2012年全年,那么行业平均是3%的资金缺口,但是37%的企业会面临资金压力,24%的企业会出现较大的资金缺口,所以在成交量持续萎缩的背景下,地产上市公司整体能够勉强维持资金平衡,并不会出现行业性的负面。但是有20%-30%的企业会面临洗牌,可能是转让股权,转让项目甚至是退出这个行业。

  另一方面即使低迷的成交量持续2年的时间,仍然会有42%的处于资金剩余的状态,也就是说有进一步扩张的空间,其中有30%的企业在持续调控背景下,未来2年还有一个相当总资产10%以上的资金可用于扩张。假设这部分资金都用于低谷中收购的话,由此创造低谷收购的规模可以达到2000亿以上,所以我们看到低端20%-30%的企业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缺口,调控的另一端30%的企业还可以拿到2000亿的资金来进行收购。在这个过程当中,财务安全与金融资源的获取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是如何获取更多的金融资源支持,这是每个地产企业都面临的问题。

  在2010年以前,地产企业主要的融资手段就是银行贷款和股票市场的融资,股票市场投资人尤其是A股的投资人,只对成长性敏感,所以这就导致地产企业普遍追求高增长。但是近年来地产企业的融工具变成了更加丰富,除了海外市场工具之外,还有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债、可转债等,这不仅意味着地产企业的融资起到拓宽,也因为面对投资人的评价标准在改变。比如说信托和私募地产资金,这一部分投资人他们只是对地产项目部分的收益分享,而不是公司整个价值的分享,所以它更关注的是项目的效益。换句话私募投资人关注是资产的回报,而不是资产的扩张,而他们的评价标准反作用公开市场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利用多元的融资渠道,多元融资的使用最终会表现为企业更高的成长性和回报率,当然最后也是更高公开市场的价值评估,所以在多元融资时代投资人的评价标准在发生变成,从单纯追求高增长转向高回报型的转型。我们总说地产企业是暴力的行业,实际的回报到底有多高呢?一个企业的汇率可以分为三方面,就是利润率、周转率和财务杠杆率,所有的财务杠杆就是负债率,利润率可以说是项目的回报率,就是我投入100元,到项目结束的时候我可以赚多少钱,净利润是20%就是可以理解成到结束的时候是25块钱。周转率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我从投入100块钱,到我收入125元我需要多少时间?比如说用1年时间可以收回投资,我们叫周转率是1倍,年划的投资回报率是25%,如果我用2年时间收会投资就是周转率是1.5倍,如果是3年的投资的话回报率就进一步下降到8.3%。在利润率方面,我们左边的表可以看到,这个是上市公司21个大类行业2010年毛利润率的排行,地产行业是排在第二位,仅次于食品饮料行业,食品饮料行业毛利润率之所以高是因为白酒行业平均的利润率是70%,除了茅台,除了酒就属地产最赚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地产确实是高利润的行业。

  这个高利润率主要是地产升值的收益,在地价和房价都快速上升的情况下,延缓推盘速度是可以提高利润率,但是这样可以减缓周转率,对于地产行业来说,周转率是把资金变成土地再变化房子,最后买了变现金收回来需要的时间周期。在2009年比较好的时候,地产行业平均的存量周转率是0.45倍。就是说一个企业到投资到完成预售到回笼资金需要27个月的时间。但是在2008年低谷年份,平均回笼资金的时间就会延长到44个月,因为你的销售周期变长了。在2010年平均大概是3年的时候,从资产周转的速度来看,地产行业在21个大类行业里面是排在倒数第2位的。地产行业周转速度仅比金融行业的速度高,银行是需要30年才可以收回资金,地产行业的周转速度仅仅比金融行业高,我们的利润率排在第2位,周转率排在倒数第2位。2011年地产上市公司平均的净资产回报率是在行业里面排位是10位,也就是中间的位置,所以从回报率的角度来看,地产的回报率并不是很高,而且在调控的背景下,随着囤地成本的上升和限价政策会进一步限制回报率的提升空间,囤地成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如果我们延长土地储备的周期会降低周转率,我们看到周转率的下降会影响企业的回报率。

  第二,随着土地周期的延长,你的资金成本会上升。

  第三,财务风险的增加。虽然土地通常以存货作为流动资产,但它的流动性并不好,土地储备占比越高的企业低谷中流动性越差,可承受的负债空间越好。所以除非土地升值速度够快,你不屯地所带来的资本成本和资金效率损失,否则囤地只会降低回报。而在调控背景下,资本成本在上升,现在民间借贷率达到20%-30%的成本,土地升值的速度在减缓,利润率的上升空间受到限价政策的限制,这是都是持有资产延长土地储备的做法,这种资产并不足以弥补囤的成本。在这样的背景下,地产企业需要通过模式的转变来提高回报率,也就是说地产企业要从一种重资产的模式走向轻资产的模式,从以往赚取资产增值服务收益,是以专项增值服务收益为主。第二,就是在物业管理和社区配套运营当中所获取的衍生收益。第三,就是在金融过程当中,获得了管理费和业绩提成的收益。

  在轻资产模式下,地产企业不一定充当地产投资人的角色,而是更多充当开发、管理和运营的角色,赚取品牌溢价的同时让渡部分资产升值收益。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将重资产上释放出来的资金,就是把原来土地储备中间项目回笼的资金,更多配置到经营环节,而是储备的环节,在这个环节当中,高效运营的企业就可以提高它的回报率。轻资产模式下地产企业的回报有多高呢?我们用了一个指标来看,叫做效率隐含回报。就是假设未来5年,就是2011年-2015年,其中有两年遭遇持续的低谷冲击,就是2011年和2012年,低谷中销售速度减半,一线城市降价30%,二线城市降价10%-20%,同时企业为了应对持续低谷冲击,企业为应对持续低谷将负债率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由此创造的当前经营效率下的净资产回报率即为效率隐含汇报,测算结果显示,如果考虑5年当中有2年低谷的敬请,地产上市公司平均的回报率是10.8,销售额在30亿以上的企业是5.4%,其中有30%的企业回报率可以达到20%以上,这个表是对重点企业效率隐含回报的测算。

  在调控背景下,地产行业利润率的上升空间受到限制,囤地的成本在上升,企业面临重资产模式想轻资产模式的转型,转型过程当中,高效运营的公司回报率会有上升的空间。这个从重资产和轻资产的两个角度考虑地产企业金融模式的选择。

  地产企业另外一个需要面临的转型就是商业模式的转型,在2010年中国的地产企业都是非常像,大家没有什么特殊的商业模式,都是什么产品好买就做什么?但是从2010年以来,由于调控日益严峻,所以企业开始进行商业模式的分化。一般来说,衡量一个地产企业的商业模式有三个纬度,一个是物业类型,你是作住宅还是商业还是写字楼,二,产品定位。,高端中端还是低端,三,区域定位,也就是说你是全国性的还是地区性的,是一线城市还是三线城市。根据这三个纬度我们把地产企业的商业模式划成9种,大家可以看图上的显示。第一类是规模化,一般要求销售量达到100亿以上,住宅类为主,区域是一二线城市为主,代表企业是万科和保利,这类企业的特别就是营业利润率不是很高,营业率润率在20%—25%左右,但是周转速度比较高,一般在0.6倍以上,这是比较力量的,比如说,在18个月左右就可以回笼资金。

  第二,高端化的企业,这类的利润率比较高,可以达到30%以上,但是这一类的周转速度会比较慢,理想的话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可以回笼资金。

  第三,城镇化。沿三线城市进行扩张的企业,典型的代表就像恒大、荣盛、碧桂园等,这些企业的利润率会比较低一些,但是周转速度可以达到0.8倍以上,好多企业可以用一年的回笼资金。

  另外还有三类是区域性的企业。第一是发达地区的区域龙头,比如说上海的龙华企业,北京的华园等等,这一类企业利润率比较高,但是周转的速度比较偏慢的。另外就是三线城市的欠发达地区的龙头,比如说河南的敬业,福建的中举,这一类企业利润上跟城镇企业差不多,但是周转速度要比全国性的企业慢。再有就是保障性住房的企业,主要是城投的企业,他们的利润率是更低,周转速度也是比较慢。最后三类是商业地产开发较高的企业,第一类就是商业地产开发的企业,比如说宝龙,这一类企业目前的利润率都很高,40%以上,而且周转速度也不慢。另外就是租售并举的企业,这类利润率比较高,但是周转率比较慢,还有就是纯投资利润的企业,这类企业的利润率通常可以达到50%以上,但是周转率不到0.1倍。

  这9种商业模式到底那种更好呢?就2010年的情况对9种模式下优秀的企业进行了比较,就是从隐含回报里面减掉资本的成本,结果发现商业地产最好,其次是规模化模式,然后是城镇化的模式,就像是恒大的模式,再往后高端化。到保障性住房,区域方面发达地区的区域性龙头要比较好,排在最后的是租售并举的模式和物业投资的模式。为什么是这样的排名?我们对几种模式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比如说规模化和高端化,高端物业的一个特点,就是需求结构占比比较大,就使得周期波动更敏感。在繁荣期,高端物业是供不应求的,它的销售速度甚至会比大众化的产品卖的更快,所以我们看到在行业好的时候,回报要比规划化的企业要高,但是高端物业在低谷当中会成为调控的重点,所以受到的销售冲击会比较大,但是如果考虑周期冲击以后,他们跟规模化的企业优势差距就会缩小,但是仍然是高端的企业的回报率会高一点。进一步由于高端物业周期波动更大,低谷中现金回流的速度更慢,所以严格的讲高端物业的开发企业应该采用保守的产品策略。如果考虑杠杆的话语,规模化的企业回报率会更高一些。

  在实际当中,很多高端定位的企业不甘心于更保守的财务策略,使用了更高的财务杠杆,这使得他们同时面临财务下降和风险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所以调控背景下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实际上很多的政策都是针对高端物业,现在的政策模式是高周转、大定位的商业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规模化的企业的优势就会显现。

  另外一个模式就是城镇化的模式,2009的时候,一线城市的销售额占到全国总销售额的26%,二线城市占比是39%,三线城市占比35%,但是2010年一线城市的销售额占比从26%下降到17%,二线城市占比保持39%的水平,三线城市占比则是从35%提高到44%,所以一线城市下降的9个百分点,这个结构变成推动地产企业的加速成长,所以我们看到在调控背景下,除了总量上更大的增长空间,三线城市的企业在调控当中面临的冲击会更小一下,高周转和低波动就构成了这类企业的价值核心,当然城镇化模式也有它的风险,就是表外负债风险比较大,但是它也存在更隐性的负债,但是他也面临更大的扩张诱惑和更大的财务风险。

  另外在区域方面,同样是区域龙头,发达地区的区域龙头要优于三线城市的区域龙头。这很矛盾的结果,在全国的地产企业当中,城镇化的模式优于高端化模式的,但是在区域方面,发达地区的区域龙头是优于欠发达地方的龙头,之所以产生这个现象,主要是由于地产企业利润率的规模效应不明显,就是全国的高端企业,它的利润率不一定要比在北京、上海的企业要高,但是在周转率上,规模效应是比较显著的,一般来说,区域性地产企业的管理资源,通常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即使那些追求高周转的企业,他们的周转率也会比其他的标杆企业低30%,这个从另外的角度可以看到,就是三线城市的区域龙头随着规模的扩展,它的周转率是有提升的空间的,这个空间提升的前提是第一模式可以跨区域复制,第二,在扩张当中可以平衡扩张速度和财务风险。

  高端化的模式,比如说像星河湾的模式它可以在某一个区域做,但是高周转的模式势必要走向规模化,最后想说一下,关于商业地产,现在在住宅调控的背景下,很多的企业都开始转向商业地产,我们测算也显示,商业地产的开发模式回报率是优于所有其他的模式。这个主要的原因是,国内和国际上面对于商业物业的投资估价是不同的,国际上是用净资金收益来衡量物业的价值,但是国内通常是用参考周边楼盘的每平米单价来确定总价,但是由于周边住宅物类的价格很高,所以就导致投资物业水涨船高就导致租不如售的现象。商业地产的当前转让价格中已透支了未来若干年的租金上升空间。

  以SOHO中国为利,它的平均价格接近6万平方米,是万科等住宅开发企业销售军价的3-6倍,两年SOHO中国的营业利润率一直保持在45%水平,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在相同利润下,2010年,SOHO的企业比住宅企业高50%,也就是说回报率高出50%以上。

  现在的调控主要是针对住宅开发,所以商业地产只受到经济周期的冲击,而不受到政策调控的冲击,使得SOHO的现在它的效率汇报可以达到30%以上,当然这种优势主要是时势造英雄,就是它的租售的偏离是商业地产开发企业获得高回报的根源。但是这种偏离是不可持续的,长期中租售将会回归到一个正常水平,商业地产开发的企业也翻番提出要做租售并举,但是从开发到租售并举的转型并不容易。住宅物业来说,即使投资物业的毛租金回报率是能够达到10%,其在总资产中的占比每提出10个百分点,也将使公司低谷中的现金回流速度减慢6%,有息负债空间萎缩18%,由此导致开发物业的资产扩张速度减慢20%、销售额增速减慢40%、净利润增速减慢15%。这就解释了在模式的排名中,纯租售模式是排在后面的,商业地产开发企业向租售并举转型,它的转型的代价会更大,因为它的利润率已经很高,已经透支了资金上升的空间,它的好处就是向SOHO这样的地产开发企业,高周转率可以在很多程度上可以弥补一些回报率的损失,所以整体的回报率在可接受的水平上,总之当前商业地产售价严重偏离租金回报的情况下,以SOHO为代表的企业享受高额的回报。租售并举的回报率只有他们的一半,但是这个是传统模式下转型的必然代价,除非企业能够借助现代金融工具,实现一种轻资产的转型,否则转型的代价是难以回避的。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一个地产在多元金融的时代,虽然我们有很多融资渠道,但是企业要想拓展自己的融资空间,首先要需要使回报率高于你的资金成本,而提升回报率有三个方面:第一 ,就是商业模式的选择,就是规模化高端化还是其他什么模式的选择,第二,金融模式的选择。是走重资产的模式还是轻资产的模式?第三,管理效益的提升。另外一方面就是在资金成本方面控制负债率降低风险的成本,只有当回报高于风险的时候,这些面临多元金融渠道才是可行,才是畅通的。基于以上对于商业模式和金融模式的评判,我们在2010年的时候推出了地产上市公司的综合世界排名,实际上从2007年一来每半年就推出一期,从综合考虑了财务安全性、战略理性、运行效率、成长潜力及销售规模五个指标的综合平分,对地产企业综合实力进行评分,谢谢大家。

新闻收集整理:江都房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