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价日益走高的今天,如果陷入了“面积陷阱”的误区,那么由此累积起来的损失,对普通购房者来说就非常大了。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面积陷阱”主要包含“公摊面积陷阱”以及户内“垃圾面积”两个问题。

“公摊面积陷阱”

张先生是一位老教师,为了儿子的婚事,他拿出多年积蓄,购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新房。但交房后,仔细的张老师通过自己的测量计算,却发现自家公摊面积的实际大小足足比买房时说好的多出了近3个平方米。张老师找到了房产销售商,可得到的回答却是“任何楼盘的分摊面积都可能会有问题,这很正常。”

其实,“公摊面积”一直是引发购房者和房产商矛盾的一个焦点,某地曾做过一个民意调查,结果表明,在14项购房者对房产商的评分项目中,得分最低的就是“公摊面积合理性”这一指标,1/3的购房者明确表示了对公摊面积“不满意”的态度。

那么作为购房者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利益,避免陷入“公摊面积”的陷阱呢?

专家提醒,首先,消费者应该在签订面积条款时,将使用面积、公摊面积、套内建筑面积的具体长度尺寸用厘米表示出来,这样自己以后有可能检测出来复核一下。

其次,消费者有权对自家房屋的公摊面积进行测量、复核,或者双方共同聘请一家有房屋测绘资质的单位,对有争议的面积进行检测。假设有一个尺寸是错的,消费者就有权推定所有的尺寸都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开发商不能证明自己没过错,那么消费者就有权拒付公摊面积的全部价款。

最后,在主张对面积进行复核的同时,一定要在合同中写清楚违约责任,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必须写清楚,假设面积尺寸差一厘米,就要赔偿相应数额的钱款,这样,某些销售商才不敢作假。

“垃圾面积”

李先生最近有点烦,按理说买好了房子应该高兴才是,可他的心里却不太踏实,原因就在于李先生一个搞室内设计的朋友在参观了他的新房之后,对他说的一句话:“房子还不错,就是‘垃圾面积’多了一些,好像有些浪费。”按照朋友的指点,李先生果然发现了房子里不少尴尬的角落,这让他很是郁闷了一番。

所谓“垃圾面积”,就是指在总使用面积中购房者无法利用的部分,在公摊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它有时能达20平方米左右呢!正是这些垃圾面积悄悄地吞噬着人们的购房款和物业费。

让我们来揭开垃圾面积的“真面目”

1、走廊套内设计不当的过道,可能会达5至10平方米。按现在设计的过道宽度,除了走路,基本上没有什么用途。

2、进深的增加往往会使户型面积相应扩大,如果增加的面积可以利用,就无可厚非,但一般而言,70%的可能性增加的是垃圾面积,因为这样会造成客厅和餐厅面宽和进深比例的失调。

3、阳台现在的户型设计,每户大约有面积不小的阳台。好的设计将阳台功能细分成阳光室、观景平台、服务阳台等等,不好的设计中,阳台是增加进深的办法之一,而且不太引人注意。

4、据经验看,卫生间在3至6平方米之间的好用程度并不与面积成正比,而与设计的关系很大,尤其是管道井、通风井、入口开门位置等关系极大,如果设计不当,这里也会有几平方米的垃圾面积。

综上所述,购房者首先必须全面地了解商品房总建筑面积、分摊面积;其次要仔细考察功能分区及各个房间面积大小的合理性;最后则应注意房屋内有无无法利用的“多余面积”部分。经过这样周全的比较衡量,消费者才能真正选购到一套挤出水分的实实在在的好房子。

6月1日,本报刊登“公摊面积咋算教你一个口诀”后,不少读者反映,即便知道如何测如何算,光凭一己之力,房子的公摊面积也很难弄清楚。为此,本报记者再度出击,连日来多方采访购房人、开发商、测绘机构以及有关管理部门,戳穿依附于公摊面积的种种虚幻假象,梳理纠结在公摊面积背后的诸般利益算计,呈现当下公摊纠纷维权之困,提出规避“公摊陷阱”的建议,还读者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公摊面积。

零公摊:只是个营销噱头

前不久,位于太原森林公园一楼盘,在其广告宣传中称:“某某楼盘,森林公园里现房精装小户型,买一层送一间、零公摊、小户型36-70平方米,即买即住。”“零公摊?”在大多数楼盘的公摊面积云遮雾罩,搞得众多购房人晕头转向的时代,“零公摊”无疑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卖点。

“(我们的房子)其实是有公摊的,不过房子内有一块面积,我们没有纳入收费范围,大体相当于公摊面积,两相折抵,等于业主不用为公摊面积掏钱了……”当记者以普通购房人的身份来到该楼盘的售楼中心,其销售人员倒是直言不讳。

在该楼盘的一套层高4.8米跃式结构住房内,销售人员让记者见识了“零公摊”的真面目:主卧室内双人床位置,正处于厨房的正上方,大约有三四平方米的面积,还有在半空中伸出客厅一小部分的次卧室,大约六七平方米,就是开放商赠送的那块地方,没有计入销售面积。

不过,在销售人员手中盖有某测绘机构公章的登记册上,这套建筑面积为63.68平方米的住房,公摊面积是13.02平方米,公摊系数达20%多。

据一位测绘专业人士介绍,尽管国家对于各种住房的公摊系数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但按照业内共识,7层以下多层住宅公摊率为7%-12%。位于森林公园的这个项目,建筑并没超过7层,20%的公摊系数着实不低。

所谓“零公摊”,不过是开发商一个吸引眼球的营销手段罢了。

违规楼盘:公摊面积没谱

“我们楼盘的公摊系数为18%,这是根据规划施工图纸推算出来的。每户的公摊面积到底是多大,以房地局测绘报告为主。”太原市小店区某在售项目销售人员称,该楼盘所建的是高层住宅,以113平方米的两居房为例,公摊面积就在20平方米上下。而位于该市晋源区的两个还没有办预售证的楼盘销售人员则表示,大部分在售项目对公摊面积的大小,只能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和推算,具体情况以售房合同的约定为准。

售楼人员声称的推算出来的“公摊面积”,究竟靠不靠谱?太原市房地局产权监理处测管科的一位工作人员称,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商品房必须取得《预售许可证》才能进行销售,开发商办理《预售许可证》的前提之一,就是必须有正规测绘机构出具的预测绘报告。预测绘报告是根据规划部门审批图纸,还有开发企业提供的公摊面积说明等信息,测绘公司按照国家规范预测出的有关面积的报告,其中包括某套房的公摊面积、套内面积、建筑面积。

“预测绘没办法进行实地测绘,部分项目在预售过程中会出现局部的规划变更,会影响套内面积与公摊面积的变化。”这位工作人员称,这个变化都是经过规划部门的批准,等到项目建设完毕、交房时,测绘主管部门和测绘公司会一同到项目现场进行实地测绘,出具《测绘报告》,作为办理房产证的依据和要件之一。测绘公司出具的预测绘报告及测绘报告,都得经过太原市房地局产权监理处的测管科审批备案。显然,只要是合法楼盘,预售时的预测公摊和办理房产证时的实测公摊,即便有些出入,问题也不会太大。然而,“省城实际在售的楼盘,有六成以上项目未办理预售证。这些项目有些是边售房边补办手续,公摊面积极易发生宣传和实际前后不一致的情形”。

太原市一位知名律师向记者表示,有些开发商特意在销售合同中有关面积的约定中,补充一条“据实结算,多退少补”。这样就悄悄地把责任规避,而转嫁到购房人的头上了。

在房价日益走高的今天,如果陷入了“面积陷阱”的误区,那么由此累积起来的损失,对普通购房者来说就非常大了。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面积陷阱”主要包含“公摊面积陷阱”以及户内“垃圾面积”两个问题。

“公摊面积陷阱”

张先生是一位老教师,为了儿子的婚事,他拿出多年积蓄,购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新房。但交房后,仔细的张老师通过自己的测量计算,却发现自家公摊面积的实际大小足足比买房时说好的多出了近3个平方米。张老师找到了房产销售商,可得到的回答却是“任何楼盘的分摊面积都可能会有问题,这很正常。”

其实,“公摊面积”一直是引发购房者和房产商矛盾的一个焦点,某地曾做过一个民意调查,结果表明,在14项购房者对房产商的评分项目中,得分最低的就是“公摊面积合理性”这一指标,1/3的购房者明确表示了对公摊面积“不满意”的态度。

那么作为购房者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利益,避免陷入“公摊面积”的陷阱呢?

专家提醒,首先,消费者应该在签订面积条款时,将使用面积、公摊面积、套内建筑面积的具体长度尺寸用厘米表示出来,这样自己以后有可能检测出来复核一下。

其次,消费者有权对自家房屋的公摊面积进行测量、复核,或者双方共同聘请一家有房屋测绘资质的单位,对有争议的面积进行检测。假设有一个尺寸是错的,消费者就有权推定所有的尺寸都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开发商不能证明自己没过错,那么消费者就有权拒付公摊面积的全部价款。

最后,在主张对面积进行复核的同时,一定要在合同中写清楚违约责任,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必须写清楚,假设面积尺寸差一厘米,就要赔偿相应数额的钱款,这样,某些销售商才不敢作假。

“垃圾面积”

李先生最近有点烦,按理说买好了房子应该高兴才是,可他的心里却不太踏实,原因就在于李先生一个搞室内设计的朋友在参观了他的新房之后,对他说的一句话:“房子还不错,就是‘垃圾面积’多了一些,好像有些浪费。”按照朋友的指点,李先生果然发现了房子里不少尴尬的角落,这让他很是郁闷了一番。

所谓“垃圾面积”,就是指在总使用面积中购房者无法利用的部分,在公摊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它有时能达20平方米左右呢!正是这些垃圾面积悄悄地吞噬着人们的购房款和物业费。

让我们来揭开垃圾面积的“真面目”

1、走廊套内设计不当的过道,可能会达5至10平方米。按现在设计的过道宽度,除了走路,基本上没有什么用途。

2、进深的增加往往会使户型面积相应扩大,如果增加的面积可以利用,就无可厚非,但一般而言,70%的可能性增加的是垃圾面积,因为这样会造成客厅和餐厅面宽和进深比例的失调。

3、阳台现在的户型设计,每户大约有面积不小的阳台。好的设计将阳台功能细分成阳光室、观景平台、服务阳台等等,不好的设计中,阳台是增加进深的办法之一,而且不太引人注意。

4、据经验看,卫生间在3至6平方米之间的好用程度并不与面积成正比,而与设计的关系很大,尤其是管道井、通风井、入口开门位置等关系极大,如果设计不当,这里也会有几平方米的垃圾面积。

综上所述,购房者首先必须全面地了解商品房总建筑面积、分摊面积;其次要仔细考察功能分区及各个房间面积大小的合理性;最后则应注意房屋内有无无法利用的“多余面积”部分。经过这样周全的比较衡量,消费者才能真正选购到一套挤出水分的实实在在的好房子。

6月1日,本报刊登“公摊面积咋算教你一个口诀”后,不少读者反映,即便知道如何测如何算,光凭一己之力,房子的公摊面积也很难弄清楚。为此,本报记者再度出击,连日来多方采访购房人、开发商、测绘机构以及有关管理部门,戳穿依附于公摊面积的种种虚幻假象,梳理纠结在公摊面积背后的诸般利益算计,呈现当下公摊纠纷维权之困,提出规避“公摊陷阱”的建议,还读者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公摊面积。

零公摊:只是个营销噱头

前不久,位于太原森林公园一楼盘,在其广告宣传中称:“某某楼盘,森林公园里现房精装小户型,买一层送一间、零公摊、小户型36-70平方米,即买即住。”“零公摊?”在大多数楼盘的公摊面积云遮雾罩,搞得众多购房人晕头转向的时代,“零公摊”无疑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卖点。

“(我们的房子)其实是有公摊的,不过房子内有一块面积,我们没有纳入收费范围,大体相当于公摊面积,两相折抵,等于业主不用为公摊面积掏钱了……”当记者以普通购房人的身份来到该楼盘的售楼中心,其销售人员倒是直言不讳。

在该楼盘的一套层高4.8米跃式结构住房内,销售人员让记者见识了“零公摊”的真面目:主卧室内双人床位置,正处于厨房的正上方,大约有三四平方米的面积,还有在半空中伸出客厅一小部分的次卧室,大约六七平方米,就是开放商赠送的那块地方,没有计入销售面积。

不过,在销售人员手中盖有某测绘机构公章的登记册上,这套建筑面积为63.68平方米的住房,公摊面积是13.02平方米,公摊系数达20%多。

据一位测绘专业人士介绍,尽管国家对于各种住房的公摊系数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但按照业内共识,7层以下多层住宅公摊率为7%-12%。位于森林公园的这个项目,建筑并没超过7层,20%的公摊系数着实不低。

所谓“零公摊”,不过是开发商一个吸引眼球的营销手段罢了。

违规楼盘:公摊面积没谱

“我们楼盘的公摊系数为18%,这是根据规划施工图纸推算出来的。每户的公摊面积到底是多大,以房地局测绘报告为主。”太原市小店区某在售项目销售人员称,该楼盘所建的是高层住宅,以113平方米的两居房为例,公摊面积就在20平方米上下。而位于该市晋源区的两个还没有办预售证的楼盘销售人员则表示,大部分在售项目对公摊面积的大小,只能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和推算,具体情况以售房合同的约定为准。

售楼人员声称的推算出来的“公摊面积”,究竟靠不靠谱?太原市房地局产权监理处测管科的一位工作人员称,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商品房必须取得《预售许可证》才能进行销售,开发商办理《预售许可证》的前提之一,就是必须有正规测绘机构出具的预测绘报告。预测绘报告是根据规划部门审批图纸,还有开发企业提供的公摊面积说明等信息,测绘公司按照国家规范预测出的有关面积的报告,其中包括某套房的公摊面积、套内面积、建筑面积。

“预测绘没办法进行实地测绘,部分项目在预售过程中会出现局部的规划变更,会影响套内面积与公摊面积的变化。”这位工作人员称,这个变化都是经过规划部门的批准,等到项目建设完毕、交房时,测绘主管部门和测绘公司会一同到项目现场进行实地测绘,出具《测绘报告》,作为办理房产证的依据和要件之一。测绘公司出具的预测绘报告及测绘报告,都得经过太原市房地局产权监理处的测管科审批备案。显然,只要是合法楼盘,预售时的预测公摊和办理房产证时的实测公摊,即便有些出入,问题也不会太大。然而,“省城实际在售的楼盘,有六成以上项目未办理预售证。这些项目有些是边售房边补办手续,公摊面积极易发生宣传和实际前后不一致的情形”。

太原市一位知名律师向记者表示,有些开发商特意在销售合同中有关面积的约定中,补充一条“据实结算,多退少补”。这样就悄悄地把责任规避,而转嫁到购房人的头上了。

新闻收集整理:江都房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