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中国网·独家报道】楼市深度调整震荡波一浪高过一浪,且来势汹汹。继续中海地产、龙湖地产、绿地等地产大佬在申城掀起前所未有的降价潮之后,“领头羊”万科亦蠢蠢欲动,在京城降价的风声已不胫而走。伴随着降价潮,房企变卖资产的动作接二连三,越来越多的中小房企已卷入了断腕求生的大潮中。
9月2日,上海证大(00755.HK)发出一纸通告,宣布已于10月28日签订与买方(由上海证大、上海复地、绿城中国及基金公司盘石联合组成,其持股量将分别为35%、50%、10%及5%)签订协议,将旗下全资附属公司证大置业作价95.7亿元出售。去年2月,证大置业砸下92.2亿元巨资,将建筑面积为27万平方米的上海外滩商业地块揽入怀中,成功制造了当时上海的“双料地王”。当时,公司的总资产规模不足百亿元,却以“蛇吞象”的姿态振臂一呼,拿下该地王。在地王光环的背后,上海证大正在经历着“消化不良”的阵痛。
除了上演“断腕求生”大戏之外,上海证大为了填补资金黑洞,此前将本来长期持有的上海大拇指广场项目部分商业挂牌出售。
“当然是现金流太紧张了。”上海当地一位开发商老总称:“现在卖项目企业很多,是很无奈的事情,各种融资渠道基本上都卡住了,加上销售不畅,为了生存下去,资金困难的企业都只能这么干了。”
甩卖项目求生存的不仅仅是上海证大一家,随着严厉调控持续的“围追堵截”,自今年9月份以来,资金紧张的开发商纷纷抛售旗下项目,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抛售潮。
断腕潮再现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08年,受世界金融海啸和国内调控的双重夹击,楼市进入了1998年房改以来的首次调整期。当时,资金紧张的开发商,不得不抛售项目获取生存的资金,并推迟或暂停旗下的项目。不过,在政府伸出救市之手后,笼罩在开发商头顶的压力在2009年年中烟消云散,被松绑的楼市再度狂飙突进。
好景不长,经过一年多的疯长之后,2010年年初,政府再次祭出“史上最严厉的调控”,并不断加码,各项政策叠加,楼市再次骤然降温,交易量大幅缩水,房企销售额随之一路走低,资金压力空前。大量抛售项目,成为开发商求存的方式之一。
尤其进入今年9月份以来,包括上海证大在内的一些中小型开发商,纷纷加入断腕求生的行列,中粮地产、万通地产等老牌开发商亦赫然在列。
10月14日,万通地产作家2.84亿元,将其持有万通时尚项目100%股权中49%以及8860万元的债券卖给了深圳市万通核心成长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万通地产称,此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可获得3.7亿元的资金,有利于推进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有效拓展融资渠道。而熟知万通的业内人士则指出,之前各种有效的融资渠道现在都失灵了,万通的对外担保贷款额已经达到了上线(截至9月23日,达到了15.57亿元,约占公司净资产的50%),叫卖项目股权是不得以而为之,“这只是一种过桥融资的方式,当公司现金流充足的时候,就会赎回。”
作为央企的中粮地产也缺钱,但并未变卖项目,而是兜售金融资产。10月9日,中粮地产宣布,将其持的招商证券的521万余股抛售,获得4000万元现金。此前,中粮地产已先后两次抛售了招商证券的股票,其中1月5日抛出1651万股,获得2.23亿元;3月29日出售了970余万股。显然,在熊市的低谷期,中粮地产大量出售金融资产,亦是无奈之举。
另一央企大佬也在变卖项目。11月2日,中冶集团旗下的南京临江老城改造建设投资公司,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刊登公告,拟转让南京长江国际航运中心开发建设有限公司100%股权及10.8亿元债权,挂牌价格约为18.4亿元。消息灵通人士称,中冶集团是国资委规定的18家地产央企之一,旗下的中冶置业也可能存在资金紧张的问题,变卖资产更是为了填充流动性。
这只是冰山一角。在上海、北京、天津及重庆四大产权交易挂牌出让的房地产项目,数量更是惊人。北京产权交易所数据显示,10月份,不少于25家房企挂牌出让股权;上海联合交产权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在该所挂牌出让的地产类项目同比增长高达93%,挂牌项目总金额则同比增长高达84%。此外,链家地产市场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中旬,今年房地产行业并购案例已达90余起,超过去年全年的并购数量。
上述开发商老总认为,接近年底,很多房企需要归还短期贷款、土地出让金、工程款及各种税费,因此,在融资空前首先的情况下,不得不“割肉补血”,“当然,也有一些项目数量很少的企业,干脆都把项目转让了,退出了这个行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亦指出:“目前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一次显著调整正在发生,而调整的方式和开发商的应对策略则可能是:短期内参考融资成本和项目的收益率所决定的盈亏平衡点进行降价;中长期行业的分化与整合,房地产行业的破产、兼并与收购将成为常态,房地产金融活动日益多样化和活跃。”
行业拐点来袭
在中小房企被迫割肉的同时,包括万科在内的一些房企大鳄则进一步趁势收购。
据万科年报显示,去年万科在收购中,砸下22亿元,暂获了24个项目。今年以来,万科高层多次表示,将在收购方面,大展拳脚。上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底,已经砸下近33亿元用于收购。而截至9月31日,其手握现金达到339亿元,为进一步并购准备了充足的现金。
此外,保利地产、首创置业亦在持币收购。11月4日,据消息人士向地产中国网透露,保利地产已如愿将兵器集团旗下的“蓟门桥”地产收入麾下。10月20日,首创置业将阳光新业地产位于山东胶东半岛的四个项目以16.03亿元收入囊中。对此,首场置业总经理唐军向地产中国网表示,在收购方面,还有更多机会,“我们在这方面是有很多准备的。”
“大部分项目都被房企大鳄及实力雄厚的央企分食了。”上述开发商老总称:“还有一些外行业的企业,也在收购地产项目,除此之外,一些地产基金、信托也在找机会。”
并购潮来袭,楼市寒意逼近。伴随着收购潮,房企的降价潮亦席卷而来。10月下旬,龙湖地产、绿地、中海地产纷纷在上海降价售房,并招致老业主“砸售楼处”。而“欲降还羞耻”万科,亦安奈不住,消息称,旗下的金隅万科城项目四期比前几期房价下降3000元/平米。紧随其后,金地、金融街等开发商亦在价格上出现了松动。业内人士认为,万科此举可能引发北京新一轮降价潮。
降价趋势也在向二三线城市蔓延。据了解,目前,重庆房地产市场最近也出现大幅降价情况,包括中海、龙湖等知名地产商的楼盘,最高降幅超30%。
对此,唐军认为,大房企降价,更多的是为了考虑以后的战略,“保证资金充足,为以后发展提供保证。”
随着并购潮、降价潮逐步展开,楼市“拐点”窗口已经启开。数据显示,接近七成的一线房企前三季度未完成年度销售任务的75%;前三季度报显示,在A股上市的房企中,七成房企经营性现金流为负,超过四成房企净利润下滑甚至亏损,80%以上房企负债同比增加。开发商整体现金流趋紧,已是不争的事实。
种种迹象显示,楼市已步入了下行通道,开发商悲观情绪也经一部蔓延。SOHO中国董事长在其微博上戏称:“今天见了一些同行、老同事,对巿场的悲观出乎我的意料,悲观和恐慌也像病毒一样会传染。”
新闻收集整理:江都房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