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与PE眼中的“投资2012” 股权质押信托成理财“新宠” 专户业务将迎来难得发展机遇 昨天,记者从江都工艺美术家协会获悉,为了保护扬州特有的文化遗产江都金银细工制作工艺,近期,该市将召回十余位“大师级”金艺技工,并成立金银细工工艺坊。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江都金银细工制作工艺蜚声海内外,以其独特的雕、錾、镂、披、镶、嵌、砑光、烧蓝、镀金等制作手法,在全国斩获多项殊荣。然而,近10年来,随着江都金属工艺厂的瓦解,众多工艺大师流失,特别是江都本土金艺技工,为了生活纷纷转行搞维修、做会计,致使大量人才流失,技艺传承面临困境。
江都金银细工传承面临困境
据江都工艺美术家协会主席、参与金银细工制作工艺申遗工作的赵兴华介绍,虽然江都金属工艺创造过辉煌,获得过众多殊荣,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变革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目前出现了人才流失、后继乏人、工艺濒危的困境。尽管已经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竭力保护抢救,无奈势单力薄,收效甚微,现在亟需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扶持与帮助,拯救江都金属工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江都传统金银饰品工艺随着经济体制的大变革和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严重生存危机。会聚人才的江都金属工艺厂,维持了30年的辉煌后,在改制后于2002年歇业。
工艺大师转行做会计搞装潢
赵兴华介绍,江都金属工艺自古以来就是“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传授方法是“口传手教”。江都金属工艺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拥有近百名技艺高超的工艺大师,其中有上海一流的工艺师30多人,江苏省内的工艺师30多人,本地老中青工艺师40多人。经过30多年的变迁,老一辈工艺师大多去世了,剩下一部分中青年工艺师20多人,迫于生计已有许多人改行,只有方学斌和10多位青工还在坚守阵地,但处境相当艰难。
记者了解到,江都本土的金银细工巧匠依然很多,其中大多改行转业,如师从费灿生、方锡坤,学习雕錾和开钢模技艺的丁登明,精通雕錾技艺,先后参加了《九龙杯》《地动仪》《浑天仪》《福禄寿三星》《故宫御壶》《金佛》等作品的雕錾工作。下岗后,他为了生活,改行做了会计。同样,改行搞维修和装潢的工艺师还有陈春荣,闲赋在家的有高德惠等人,他们都有高超的技艺,但苦于没有门路而改行。
打算召回十余大师重振技艺
“这些身怀绝技的工艺师是江都金属工艺宝贵的传承人,如果措施得力,抢救及时,还能再次撑起江都金属工艺的一片蓝天。若保护不力,将人去艺绝,工艺消亡。”赵兴华告诉记者,今年春节,他特意将众多江都金艺技工聚集到一起座谈,许多人当场表示,只要需要,他们愿意重拾技艺,传承和发扬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赵兴华认为,传统金银细工制作工艺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一时难以适应,故而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加上现代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含有新理念的香港、台湾和国外首饰产品的冲击,也是国内传统金银饰品工艺行业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技艺,江都金银细工制作工艺再次迎来春天不是什么问题。
因此,江都相关部门开始积极着手,先选场地,再向社会召集金银细工能工巧匠,打造一个旨在保护文化遗产的“金银细工工艺坊”,“这次我们准备召回10余位大师级人才,像丁登明、陈春荣等人均表示愿意回来,帮助我们江都振兴金银细工制作工艺,同时成立2-3个大师工作室。”赵兴华说。通讯员 王学忠 记者 焦秋利
新闻附件
江都金银细工制作工艺
简史
赵兴华介绍,江都传统金银饰品工艺起源于两汉,兴盛于隋唐,辉煌于明清,发展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东汉广陵王刘荆的“广陵王玺”金印,唐代錾花金银器具,明清掐丝珐琅,清末民初金银首饰,无不闪烁着江都历代工匠艺师精湛绝技的光辉和奇思妙想的火花。
1974年,江都工艺大师创作的金银摆件《九龙酒具》问世,随后,仿汉金银摆件姐妹作品《地动仪》和《浑天仪》问世,相继赴香港、北京展出,引起轰动。
江都金银摆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连续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奖项和殊荣。“江都金银摆件”也被作为专用名词,相继载入《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等专业典籍。
风格
江都传统金银细工作品主要有金银首饰、金银配饰、金银器皿和金银摆饰四大类。工艺制作流程为设计绘图、配料压型、雕塑制模、组焊雕錾、表面处理(包括喷砂、美白、烧蓝、刷洗、镀黑、镀银、镀金、砑光、清洗、烘干)、镶宝、组装、上底座、包装等。独特技艺有錾花工艺和砑光工艺。
江都传统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显现江南和江淮地域的特点,南柔北刚兼而有之,总体呈现“清秀典雅、精湛细腻、雅俗兼备、刚柔并济”。
代表作
唐代金栉的《伎乐飞天》,宋代工匠朱承信的《七宝阿育王塔》,明清时期的《六曲园口银笔洗》,当代的《九龙酒具》《浑天仪》《汴河客舟》《郑和宝船》等。
新闻收集整理:江都房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