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3月31日电(“新华视点”记者)上海首批两个市筹公租房项目“试水”入市,首期申请率为四成;武汉市首批公租房启用20多天,只有三成房屋住上了人,七成房源无人问津……


  作为“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障房的主力品种,各地公租房正逐渐从建设转为供应。明明有大量住房困难人群“翘首以盼”,不少城市的公租房却频频遇冷,装修完备、功能齐全的公租房招租缘何“人气不足”?


  优质公租房招租频繁遇冷


  馨宁公寓和尚景园,是上海首批面向社会供应的市筹公租房项目,累计有房源5100套。目前,首期申请已经结束,项目总申请率约在四成。


  两个项目分别位于徐汇华泾地区和杨浦新江湾地区,均为全装修房。记者看到,屋内卧室及客厅均铺有复合木地板,全套橱柜、卫浴设备、沙发、餐桌椅等设施家具均已齐备,每户还配有液晶电视、电冰箱、空调等。


  杨浦区公租房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晓波介绍,尚景园申请期间,接受咨询有1万多人次,但最后提交的申请书只有586份;一些高校等单位曾有意一次性承租数百套,但最后只租几十套。


  武汉首批公租房住户210户已于近日搬进南湖新城公租房小区,开始了新家生活。在此次供应的913套公租房中,317户递交了租赁申请,并全部被审核通过。但在租金和补贴标准出台后,其中又有107户主动放弃了资格。


  记者在南湖新城小区看到,此次提供的公租房单套建筑面积均为65平方米,户型有一室一厅、一厨一卫,还配备有热水器、抽油烟机、衣柜等设备。实行的是有限期租赁,租赁期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武汉市洪山区房管局局长何继文说,租户申请人数一直太少,相关工作难以开展,才推迟至今。他担心,如此低的入住率会带来大量公租房闲置浪费。

 


  “试金石”试出分配短板


  相比于廉租房、经适房,许多地方公租房的供应更加开放和市场化。上海市房管局副巡视员李东说,公租房制度还处在探索阶段,首批两个项目是“试金石”,从中能看出制度需要完善之处。


  首先,租金过高是公租房受到冷落的主要原因。上海市两个项目租金均按“略低于市场价格”的原则制定,经过专业机构评估、测算,为每平方米40元左右。“一套小公租房,月租金近2000元,每个月工资三分之一付房租还不够。”在馨宁公寓附近公司上班的刘敏说。


  不少申请人认为租房成本超过心理预期,还不如自己租房划算。从四川来武汉打工的王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房租和物业费每个月共需要800元,加上坐公交车的费用近100元,每个月共需支出近900元。而她现在租住的房子,虽然条件差些,但是房租只要500元,还不用坐车上班。“我工资总共才1200元,即使有80元的政府补贴租金,多花300元对我来说还是个大数字。”


  其次,申请标准过于严格,也是申请者过少的重要原因。武汉市现行政策要求,住房困难家庭人均面积必须在8平方米以下,人均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对于新就业人员要求月收入2500元以内,毕业不超过5年等,许多缺房户因超过这一标准而无法申报。


  新就业大学生还要求提供用人单位的担保证明。何继文表示,由于现在刚参加工作的人员流动性大,许多企业害怕员工拖欠房租跳槽后,自己要付“连带责任”而不愿意出具证明,致使想住上公租房的新就业大学生也丧失申请资格。


  第三,公租房项目位置偏僻。上海市两个公租房小区离最近的地铁站都有一公里以上的距离,公交还无法充分满足出行要求。上班族小白告诉记者:“租房最看重的就是出行方便。”


  另外,入住公租房的其他费用也让不少特困户望而止步。武汉市洪山区领钥匙时需一次性缴纳4800多元的各类费用。包括住户需要先按市场价缴纳3个月租金、押金(3个月房租)以及1年468元的物业费。

 


  “主打品种”如何唱好“主角”?


  住建部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时期的保障性住房将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近一两年来,公租房供应量明显加大,但要使公租房实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并成为保障房的主流,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记者采访感受到,不少住房困难群体对公租房期待很高,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看法:比如认为既然是保障房,公租房租金就应该主要由政府承担;公租房就是福利房等。


  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制度设计,加大公租房推介力度,进一步提高对公租房“市场化运作”的管理能力。公租房要建立“市场接受度”,还要在租金价格的合理性、配套设施如何跟进、准入门槛如何贴近需求上下功夫。


  按照要求,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按照略低于市场租金的原则合理确定”。上班族是公租房的重要供应对象,他们对地段、交通配套等有着更高的要求。但许多城市的公租房规划选址,往往在城乡接合部或者郊区,宜居性不足。


  “保障性住房基础设施配套相对滞后,一些地方保障性安居项目规划布局困难,位置相对偏远,交通不便。”住建部副部长齐骥指出。


  再有,面对申报门槛,一些地方提出“单位集体租赁套数不得少于10套”,但一些小微科技型企业的员工人数无法“达标”,被拒之门外。


  “作为住房的‘新品种’,公租房要被市场充分接受、占据一定份额,还需要一个过程。无论如何,要做好分配这道考题。”上海地产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荀旭东说。

新闻收集整理:江都房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