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行将结束之际,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这五大商业银行开始自查贷款风险,旨在防止不良贷款指标的反弹。6月4日,中国银行总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的一位人士向本报记者确认,中国银行总行已就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贷款五级分类自查情况报告,上报给了中国银监会。

  贷款五级分类本是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分类的基本标准,源自2007年银监会制定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根据银监会的相关报告,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38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6%。仅从这些数据来看,五大行自查的必要性并非迫切,此时出手意在何为?

  “主要目的是做实贷款的五级分类,这也是2012年要执行的一项针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重要监管任务。”6月5日,中国银监会法规部一位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做实”的着力点在于程序的合规性。至于是否有具体的贷款类别指向,该人士明确表示,此番自查行动暂未对房地产类贷款做专门考量。

  纠偏贷款分类法

  在此次自查通知中,银监会强调了“三性”:五大行须重点检查银行五级分类制度的合规性、资产分类流程的完整性和资产分类结果的准确性。“也就是要求贷款分类在制度、流程、操作三个层面是合规且准确的。”前述中国银行总行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所谓制度层面,主要是检查银行自身的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办法是否符合上述《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这位中国银行总行人士透露,“流程方面,分类是否存在人为调整分类结果;操作上,是否存在借新还旧等方式掩盖贷款风险暴露等,这些都是银监会下达的明确要求。”

  据本报记者了解,各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难免会出现五级分类不准确的地方。究其原因,大致分为这么几类:“分类政策制度或系统不完善,未严格执行分类政策及标准,分类不及时、不连续,通过借新还旧、以贷还贷、重组等延迟风险暴露及贷款违规,借款企业、中介机构提供的报表报告失真,等等。”交银国际金融业分析师李珊珊6月4日告诉本报记者。

  “这些原因在监管层和银行界之间是不存在分歧的,问题是如何纠偏。”前述银监会法规部人士表示,今年将尝试加强下辖银监局在贷款分类监管方面的职能,本次五大行分支机构的自查报告就将在属地银监局过审。

  忙于未雨绸缪

  根据银监会的报告,截至2011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279亿元,比上年末减少57亿元;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1.1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61亿元。在此之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曾连续实现多个季度的“双降”。除了受到经济大环境影响,监管的加强也是原因之一。

  而上述五大行的2011年年报显示,截至2011年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730亿元、870亿元、630亿元、710亿元和220亿元,合计3160亿元,占商业银行总体的73.8%,可谓举足轻重。

  前述银监会法规部人士表示,今年一季度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指标与上年末相比有所反弹,这是促发自查行动的直接原因。“借贷人的还款能力、抵押品的市场价值都会出现动态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大形势发生较大变化的当下。自查行动本是按季度进行的,现在则会加强。”

  “银行是典型的顺周期行业,伴随着经济形势下行,银行的不良贷款往往会步入上升周期。”李珊珊分析认为,在上升周期内,风险点的爆发时点又往往是难以准确预料的,因此才会有越来越审慎的监管态度。

  不过,随着经济形势下行的趋势逐渐确立,银监会内部也出现了意见分歧。前述银监会法规部人士就表示,现在更大的问题在于信贷不振,而不是忙于未雨绸缪。“到二季度结束时,银行的利润将受到信贷萎缩的明显影响。这时候还要加强不良贷款的拨备、计提的话,再加上存贷比等的考核,银行估计要叫苦连天了。”

新闻收集整理:江都房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