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外资以及自筹资金等渠道,而在楼市严厉调控的大背景之下,这些渠道都开始变得不那么畅通。尤其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银行在房地产贷款的审核和发放方面将更加严格。这对严重依赖银行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可谓雪上加霜。
时过半年,地产上市公司年中报陆续出台,从各公司财报来看,呈现出“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态势,一些大规模房企利润还是很客观,但也有些上市房地产企业竟然亏损得一塌糊涂。
“营业收入15.19亿元,同比下降45.11%;净利润-3.28亿元,同比下降4601%。”这是7月27日嘉凯城公布的2012年半年报。因为亏损3.28亿元,嘉凯城戴上了“最熊房企”的帽子。
亏损的不止嘉凯城一个。7月18日,京投银泰公布了2012年半年度业绩预亏的公告,预计上半年亏损达1.28亿元。
亏损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截至7月26日,64家上市房企发布中报预告,9家预计亏损,有19家预计利润减少。
利润大幅缩减,房地产企业的“钱途”变得越来越迷茫,资金链仍是困扰房企的重要问题。
成本上升推高融资难度
与利润减少相伴的是,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成本正在上升。
由于建筑成本、营销成本都相对固定,房地产企业的主要成本包括财务成本和土地成本。高额的负债率,直接推升了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成本。
“房地产企业的负债率都很高,很多企业的负债率高达70%至80%,有的企业甚至高达90%以上。”北京德志思国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辉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进入2012年以来,房地产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一如既往,楼市的成交量一直低迷。从5月开始,地产商开始“以价换量”,才迎来了成交量的上升,但房地产后期上涨的动力并不强劲。不过,这些情况并没有影响开发商拿地的积极性。7月10日,北京万柳地块成为新地王,将土地拍卖价格推向了高潮。不过,开发商拿地成本过高,也进一步增加了地产项目的经营成本。
“开发商的资金链主要与房地产营销有关,房企高价拿地后,商品房是否能够高价售出,直接关系到开发商能否及时清偿贷款,资金链能否确保不断裂。”陈辉认为。
按照当前的形势,“以价换量”仍是商品房成交的主要因素,房地产投资的功能持续受到抑制,回款仍是摆在开发商面前的一道难题。
同时,尽管成本不断攀升,资金压力巨大,但房地产企业拿地的积极性依然高涨,投入资金不断增加。
国内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外资以及自筹资金,自筹资金主要包括预收定金、房地产信托、民间借贷等。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1至6月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1至6月,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43329亿元,同比增长5.7%,增速与1至5月持平。其中,国内贷款7592亿元,增长8.1%;利用外资202亿元,下降53.9%;自筹资金18591亿元,增长12.9%;其他资金16944亿元,下降0.7%。在其他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10389亿元,增长1.5%;个人按揭贷款4216亿元,增长0.8%。
高负债率加上高价拿地,房地产商的资金链充满变数,导致贷款风险上升,这种现象引起了银监会的重视。在2012年年中的监管工作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下半年银监会将继续强化房地产贷款风险防控,加强房地产信托风险管理。
信贷渠道收紧
房地产行业属于资本杠杆较高的行业,房地产企业和银行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一旦出现资金链条断裂,其风险将很快向金融领域传导,进而传导到社会各层面,甚至会演变为金融危机。
正因为如此,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贷款一直持谨慎态度。中国工商银行2011年年报显示,2011年工行房地产贷款同比减少了73.06亿元,下降1.4%,农行也下降了460多亿元。
尽管央行陆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利率,但是各大银行都在
实行房地产开发企业名单制管理,优先选择运作规范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房地产贷款呈现收紧的趋势。
“房价没有大起大落,房地产行业实现了软着陆。国家要继续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防止房价反弹,银监会也提出了要防范金融风险。因此,银行今后将会加强房地产信贷的抵押担保,在贷款的审核和发放方面也将更加严格。”著名金融信托专家孙飞博士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房地产信托是房地产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途径,近日,房地产信托将放松的传言开始蔓延。
“自从2011年以来,房地产信托的占比不断下降,国家开始收紧房地产信托。从目前国家的宏观政策分析,房地产信托并没有放松的信号。”用益信托分析师徐颖风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房地产信托重启渺茫,而且房地产信托身陷兑付高峰期的大考之中,2012年下半年房地产信托兑付金额或超1200亿元,亏损房地产企业将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
自2012年2月以来,信托业开始创建开发商“黑名单”,收紧了面向房地产领域的投资。“房地产信托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房价下跌,因此,房地产信托公司主要选择优质、担保措施充足的地产项目,对项目持续跟踪,一旦发现风险,将提前终止业务。”徐颖风说。
房地产信托看上去很美,但想要获得却很艰难。况且,房地产信托已经纳入银监会加强管理的范畴,放松房地产信托的可能性依然渺茫。
开发商融资各显神通
随着银行贷款的收紧,房地产信托尚未大规模重启,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模式不得不进行改变,以往依靠贷款实现快速发展的模式已经不太可能。体系外资金成为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民间借贷是其中之一。
不过,“民间借贷的利息太高,一般房地产企业不会采取这种的做法。”陈辉认为。据了解,商业银行贷款年息约在7%至8%,民间借贷年息甚至高达30%至60%。
除了利息过高之外,民间借贷的风险也备受诟病。“民间借贷主要依靠人情关系,抵押担保不足,风险偏大,温州、鄂尔多斯等地出现的一些情况就是典型的民间借贷崩盘。”孙飞认为。
民间借贷极易造成资金链断裂,风险快速聚集,由此将带来连锁反应和不安定因素,银监会也对民间借贷保持了警惕。在2012年年中监管工作会议上,尚福林强调,严禁银行从业人员充当资金中介或直接参与民间借贷,严防信贷资金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民间借贷市场。
资本永远是开发商“圈地”的保障。贷款和信托的收紧,逼迫开发商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中小房地产企业吃紧之时,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却依靠自身的优势频频展开融资,尤其是7月以来,房地产公司在融资上各显神通。
上市融资依然是房地产开发商的首选。7月17日,万科A收购了南联地产79.26%的股权,成功实现了借壳在港上市的目标。
发行债券成为房地产开发商的“救命钱”。7月19日,金地集团在香港成功发行规模达12亿元人民币的三年期无抵押优先级债券。
此外,外资银行、控股股东也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的重点“钱东”。7月31日,瑞安房地产宣布,与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及瑞银就发行“优先票据”签订了协议。据悉,票据总额高达4.01亿美元,扣除发行成本,瑞安房地产将获得4亿美元(约合25.51亿元人民币)净额资金。
与这些开发商不同的是,中粮地产开始“啃老”,打起了控股股东的主意。7月24日,中粮地产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向控股股东中粮集团申请31.25亿元授信额度,以增强公司的资金实力。
资金压力犹如悬在房地产开发商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现金为王”仍将决定开发商的生死存亡。
新闻收集整理:江都房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