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收”这个词,曾经是开发商用的,如今变成了地方政府用。此前,某知名开发商在年初推出“抢收华东计划”,在短期内通过降价回笼资金。如今,看到房地产市场回暖和土地市场复苏,一线城市开始迫不及待地重新“抢收土地财政”。(8月29日新华网)
江德斌:重返土地财政凸显地方转型困局
地方政府明明知道土地财政就是一剂猛药,却欲罢不能,即便实体经济低迷不振,虚拟经济泡沫严重堆积,也要迎头举债、卖地搞投资。重拾土地财政既有无奈之举,也凸显地方经济转型之困。
受楼市调控、经济下行、企业利润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国各地财政收入趋紧。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上半年财政收入增幅均从去年同期的20%-30%,下降到10%以内,北京在一二月甚至出现同比负增长。而同时,各地打着“稳增长”的旗号,千亿级万亿级投资规划层出不穷,号称地方版的“4万亿”逆势来袭,目前13个省市已经出台的计划投资总额共12.8万亿元。但是,在各地财政收入压力极大的情况下,天量投资的钱从何处来,却是一个大问号。
从目前来看,工业企业处于调整阶段,利润呈下滑态势,服务业所能贡献的税费也很有限,财政收入紧张的趋势难以在短期内改变。那么,从土地拍卖中要钱,几乎就是最快速、最直接的解决方案。
经济转型、扩内需、调结构的口号喊了多年,未见真正落实下去,而地方政府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对土地财政频频送秋波,试图再次抓住卖地收入的救命稻草,挽回钱袋缩水的尴尬局势。近期各地纷纷加大推地动作,楼市回暖的风声也此起彼伏,土地财政大有重返江湖之势。因此,“稳增长”则渐有变成稳定土地拍卖市场的趋势,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似乎也难以解脱。
地方政府明明知道土地财政就是一剂猛药,却欲罢不能,即便实体经济低迷不振,虚拟经济泡沫严重堆积,也要迎头举债、卖地搞投资。重拾土地财政既有无奈之举,也凸显地方经济转型之困。经济结构调整非一日之功,不经历改革阵痛就想顺利过渡,简直就是痴心妄想。“扩内需,要让利百姓,关系分配改革;去土地依赖,要让利地方,关系财税改革。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至纤至悉,更需要大智大勇。”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这番点评,可谓是对眼下土地财政困局的最佳注脚。
各地力推土地拍卖的行为,亦给楼市释放出一个积极信号,显示出地方政府有可能迫于财政压力,对楼市调控政策再次放松,致使房价重回上升通道。如此一来,弃经济结构调整于不顾,将会制造更大的泡沫危机,深深陷入虚拟经济之中。温州、鄂尔多斯等地正在发生的民间借贷危机、楼市崩盘危机、担保债务危机等等,均敲响了虚拟经济的警钟。再这样下去,危机恐将蔓延至全国各地,大家都要为此背负上沉重的包袱,而经济转型也将遥遥无期。
冯海宁:“抢收土地财政”是一剂毒药
目前这种“抢收土地财政”现象,无论是对于楼市本身而言,还是对于地方财政来说,或是从经济转型升级、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都可能是一剂“错药”。如果不能及时改革土地财政,“抢收土地财政”也罢,“重走卖地老路”也罢,都将对今天的公共利益和子孙后代带来难以估计的后果。
据悉,8月27日杭州市一次性推出7宗土地,最终成交价合计54.38亿元。同一天,北京也推出11宗土地,其中9宗为住宅用地,预计可收获土地出让金70亿元以上。8月25日,温州一次性推出52宗共计3220亩土地,相当于过去几年温州市出让土地的总和。显然,新一轮卖地大潮正汹涌而来。
这一轮卖地潮形成的背景,一方面是近来楼市持续回暖改变了开发商预期,货币政策放松和销售火热也缓解了开发商资金紧张,地方政府正是看准了这两点变化所以加快推地;另一方面,上半年仅完成全年住房供地计划29.6%,土地财政收入也随之减少,所以下半年加快卖地以缓解财政压力。
只要地方政府不是有意制造“地王”,集中推地、增加供地对楼市和公共事务似乎也是有一些好处的,比如,土地供应增加有利于抑制地价上涨,同时,有利于增加房屋供应以平抑房价;另外,增加财政收入还有利于保障民生投入与公共支出。不过,即便有好处,仍然是弊大于利。
在笔者看来,目前这种“抢收土地财政”现象,无论是对于楼市本身而言,还是对于地方财政来说,或是从经济转型升级、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都可能是一剂错药。如果不能及时改革土地财政,“抢收土地财政”也罢,“重走卖地老路”也罢,都将对今天的公共利益和子孙后代带来难以估计的后果。
从表面上看,增加供地可以调节供求关系,抑制地价、房价。但事实是,“抢收土地财政”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即使通过督察等方式遏制房价反弹,但土地买卖火热暗示了楼市还在持续升温。如果说“地王”出现会哄抬周边房价的话,土地市场火热同样会影响到整个市场预期,影响调控效果。
尤其是,“抢收土地财政”折射出地方政府陷入房地产泥潭越来越深。按理说,依赖于土地的地方财政收入结构早该调整了,去年楼市降温也在倒逼地方政府调整财政收入结构。但遗憾的是,土地财政变成了地方政府离不开的“奶瓶”。可见,不少地方政府缺少改革勇气和创新思维。
然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土地财政没有可持续性,而且还存在很大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一旦楼市泡沫破裂或者政策调控加码,财政危机就会立即降临。因此,土地财政犹如慢性毒药,地方政府如果不及时醒悟,总有毒发的一天。让人失望的是,舆论呼吁改革土地财政已经多年,可至今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而且,对于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经济转型升级,“抢收土地财政”同样是一剂毒药。由于土地财政能带来眼前利益,所以地方政府的注意力、精力主要放在房地产市场,而对于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升级转型,由于有一定的挑战性,难以立竿见影,所以,往往停留在某些地方官员的口号上。
另外,“抢收土地财政”对实体经济的伤害更大,会造成资金流出实体经济,流入地产市场。据笔者所知,很多从事制造业、服务业的私企老板纷纷转行房地产,原因在于制造业、服务业的利润低、回报少,而房地产依然是高利润行业。还有,“抢收土地财政”让土地市场升温,最终会影响到制造业、服务业的成本。
去年4月,原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指出,目前中国的土地财政主要依赖扩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通过土地的出让来获取收益,地方政府主要的建设资金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这样客观上促使了多卖地、快卖地、早卖地、贱卖地,牺牲了子孙后代的利益。换言之,今天我们留给后代的不是资源而是毒药。
其实,“抢收土地财政”的实质就是多卖地、快卖地、早卖地、贱卖地。据说,房产税、资源税将成为地方主税。如果说目前这两个税种改革是在为土地财政改革打基础的话,那么,应尽快推进。此外,土地财政改革应明确提上议事日程,《土地法》修订也要约束疯狂卖地。总之,不能再吃老本,不能再与后代争食了。
黄栀梓:遏制卖地生财需转动税改大盘
要想遏制地方政府卖地生财继续吃“子孙饭”的冲动,就必须尽快转动税费改革的大盘,全面整合房地产领域里名目繁多的税费,甚至应该考虑逐步弱化、取消土地出让金,实行“同地同价”,尽量将房地产领域里的一些税费整合、移植到房产保有环节,征收房产税。
按照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收取了土地出让金就意味着出卖了70年的土地使用权。实际上,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一次性收取了开发商70年的土地使用税,而开发商最终会将其通过提高房价转嫁给住房消费者,也就意味着住房消费者一次性向地方政府缴纳了70年的土地使用税。由此可见,地方政府靠征用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再转让国有土地获取土地出让金收入,以这种“非税收入”的增长支撑起来的“土地财政”,不只是一种短期的“寅吃卯粮”行为,甚至于是吃的“子孙饭”。
无须讳言,除了高额的土地出让金,在房地产领域里还存在一些其他的税费负担,最终也会转嫁到住房消费者头上,也就更使得房价居高难下,想要再在房产保有环节征收房产税就存在重复征税之嫌。也正是因为如此,开征房产税常常引发异议,使这一既能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可靠财政收入,又能对调节社会财富分配起到重要作用,并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的税种面临难产的境地。笔者认为,要想遏制地方政府卖地生财继续吃“子孙饭”的冲动,就必须尽快转动税费改革的大盘,全面整合房地产领域里名目繁多的税费,甚至应该考虑逐步弱化、取消土地出让金,实行“同地同价”,尽量将房地产领域里的一些税费整合、移植到房产保有环节征收房产税。
有关专家曾经指出,房产税只是具有物业税性质的一个过渡税种。鉴于现在已购的房产在旧的税制下,房主已经向国家缴纳了多种税费,实施房产税改革之后再增缴新的房产税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因而,在房产税“立新”的过程中,应该建立一种对税改前后购房者区别对待的双轨制——对税改之前购买的房产不再增加新税种,对税改之后新上市的房产在整合各种税费后再在保有环节征收房产税。在70年土地使用权“届满”之时,再将房产税过渡到物业税,最终实现“单轨制”运行。如此,方能减少、解决开征房产税的障碍和阻力,并使土地出让金在税费整合中逐渐弱化,“土地财政”也就会从逐步退烧走向最终“退市”。
何勇:政府卖地赚钱不如勒紧支出裤腰带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缺钱花,固然有经济不景气带来财政收入本身下降的原因,但是政府开支过多,尤其是耗费了大量不必要的财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认为,与其政府通过卖地方式赚钱过日子,倒不如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靠节流方式度日。
毋庸置疑,各地政府大面积卖地,直接原因在于经济下行趋势之下,各地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减少,而财政支出不但没有减少,相反还不断增加,导致政府没钱花,不得不采取卖地赚钱过日子的方法。笔者认为,政府卖地赚钱只是暂时救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危机,与其卖地赚钱,不如节流过日子,减少支出。
众所周知,土地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于土地资源本来就十分匮乏的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一旦土地卖完了,政府就没有土地可卖了,卖地赚钱的这一招也就再也不管用了。换言之,政府卖地赚钱只能救得了一时,却救不了一世,只能救一届政府,甚至只能在一两年之内救政府度日。一旦经济下行趋势再次发生,政府就难以有新招自救。
再者,政府通过卖地赚钱发工资,带来的负面后果不堪设想。一方面,必然导致土地廉价出售;另一方面,土地大量出卖,基本上是用来投资房地产行业,结果必然重新带动房价回暖,政府将进一步被房地产行业和土地财政所绑架,而且抵消了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调控的效果。
在国家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在企业发展面临巨大困难面前,作为负责任的政府应当与企业一道,同甘共苦,共同努力,渡过难关。因此,笔者认为,与其政府通过卖地方式赚钱过日子,倒不如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靠节流方式度日。
事实上,目前很多地方政府缺钱花,固然有经济不景气带来财政收入本身下降的原因,但是,政府开支过多,尤其是耗费了大量不必要的财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各级各地政府“三公”开支过高,远高于发达国家,违规“三公”消费占财政总支出的近20%,甚至更高,导致大量纳税人的钱财白白被政府部门吃掉、喝掉、旅游掉。另一方面,财政开支过高在于各级政府违法违规使用财政资金,很多政府部门违反政策发放奖金、福利。比如,这次大规模卖地的温州市卖地的目的之一就是发奖金,而发奖金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为,且有很多资金被各级政府的很多腐败分子侵吞。从这个角度说,政府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监管,严防严查腐败,严控开支,大幅减少“三公”消费,不该招待的严禁招待,不该外出考察的不许外出考察,不该跑的公车就不能上路,并全面禁止发放本来就不应该发放的福利、奖金,这样省出来的资金并不比卖地得到的钱少。
网友观点
老汪:上卖祖宗留下的土地,下卖子孙赖以生存的资源,卖完了,捞足了,转移资产,全家移民!
穹宇雄鹰:卖地、卖地,这是饮鸩止渴!财政吃紧要从本质和制度上找,地卖没了还卖什么?难道还要卖国吗?
紫狐:能不卖地吗?想想都可怕!还有多少地能卖啊?还能卖上几年哪?你们胡吃海喝我们不反对,但是你们能不能给我们的子孙留点地啊!到时我们的子孙们怎么办?积点德吧!
白夜:没有一个长效的经济体制,没有多渠道的经济主体,一切人为的干预行为均是杀鸡取卵的短效应。如此周而复始,房价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将迎来一个井喷时期。更严重的是,将让民众失望,可悲!教训不少,引以为戒的不多。
感受人生:就像企业家管理企业一样,如果管理不好自己的企业,企业就得倒闭;地方官员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政府,也一定要下马。不能动用子孙的土地来养活政府开支,这样会让那些官员更加贪得无厌,社会风气会越来越坏。
*Sunny*:中国什么增长最快?不是物价上涨,更不是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贪婪!(上世纪)八十年代贪几千、几万,现在贪几亿、几十亿。因此,财政吃紧是必然的!
9ds设计:没钱就靠卖地!关键是公务员队伍太庞大,机构臃肿。要做减法,打破垄断,取消双轨制养老体系,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环境好了,经济也就上去了。到现在还是在靠卖地,这样下去,中国的经济必将衰败。
林文山笔:破坏性建设就是这样,没钱了,卖些土地来周转,以维持发工资的危机。可惜公务人员们却吃喝照常,泡在饭店,流连忘返。结果导致经济难以可持续发展,但许多单位的车却还在不停地更换,变得更为豪华、气派。还是别说为好,说了也没有好处,也改变不了。
岁月如歌:把处级以下的专车去掉,全国实行禁酒令,减少公务人员,财政负担马上就下来了。
刘贵英:没钱,没GDP,穷点没关系!只要政府一心为民,百姓就非常满意了。百姓满意了,一切就都不是问题了!当官的(连这一点)都不明白吗?
民望:实业兴国,不能靠资源兴国;实干兴国,不能靠投机兴国!
新闻收集整理:江都房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