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财政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7936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3.1%。
对此,不少网民认为,这是导致地方“钱袋子”收紧的重要原因,应警惕地方为弥补公共预算收入短缺而“加速卖地”。有网民表示,依靠“卖地”并不能弥补财政收入不足,建议构建持久健康的财政收入体系,寻求多元化的财政收入来源。
地方财政压力加大
不少网民注意到,今年以来,往年高增长的土地出让收入出现大幅下滑。全国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中,除天津、山西、海南、贵州、陕西、青海6个地区土地出让收入同比增长外,其他30个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西藏、大连、宁波、青岛4个地区土地出让收入降幅超过了50%。
网民“刘守英”说,今年以来土地出让收入下降,主要受土地供应结构和方式发生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效应继续显现以及土地价格涨幅收窄等多种因素影响。由于各地继续贯彻限购、限贷等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4%,商品房待售面积达32670万平方米,增加35.6%,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回笼规模减少,土地购置面积下降。
署名“途富吴”的微博认为,近年来,土地出让金一直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前三季度累计全国土地出让收入锐减让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更加不堪重负。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税收下滑,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又影响了地方财政的预算外收入,地方财政压力将日益凸显。
警惕“加速卖地”
有网民认为,土地供应结构和方式发生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效应继续显现、土地价格涨幅收窄等多种因素导致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应警惕地方政府为弥补公共预算收入短缺做出“疯狂卖地”行为。署名“金军”的微博表示,下半年以来,一些城市随着房地产销量及土地供应量的回暖,出现单月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相关税收反弹现象。这种反弹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加速卖地”以弥补自身财政收入不足。
一些网民担心地方政府为缓解财政压力,放松房地产调控政策。网民“郭施亮”担心,虽然住房限购已经实行一段时间了,效果也有所显现,但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地方财政收入锐减,地方政府有可能为房地产松绑以增加土地出让收入,缓解财政压力,从而挑战中央调控政策底线。
网民“任达飞”表示,在当前城镇化进程加速的阶段,地方短期内难以完全摆脱对房地产业和土地财政的依赖。应警惕供地节奏骤变对市场预期带来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的加剧倾向。
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不少网民建议,地方政府改变“依靠卖地谋发展”的模式,出路在于建立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并应进一步理顺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通过深化税制改革,加快构建包括房产税在内的地方税体系,打造地方支柱税种形成主体财源。网民“邹晓云”表示,今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预计不会发生大的“逆转”。全年土地出让形势将继续恶化,以往依靠“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或陷入“财政困局”,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或难以持续。财政收入困境将是地方政府在“阵痛”中转型的必经阶段。地方政府必须谋求转变,积极拓展财源。这也是中央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一个间接目标,即迫使地方政府提高意识、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寻求多元化财政收入来源。
网民“乔宝云”表示,从制度看,地方政府靠卖地收入不能弥补公共财政收入不足。由于土地出让收入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而且其支出投向都有明确规定,除了近70%用于征地补偿等成本性开支外,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农业农村发展、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支出,因此不能用于平衡公共财政预算。
网民“贾康”则认为,未来应逐步将地方财政的筹资机制转换到各地房产的保有环节上,比如房产税。地方税体系得到了支柱财源,则地方政府只要专心去优化本地投资环境、提升本地公共服务水平。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辖区内的不动产也进入升值轨道。每隔几年重新评定税基,地方政府的财源建设就实现了可持续性。这样的制度实现后,我们依然可以说它是“土地财政”,但是彼时的土地财政的合理性就可以替代现行的土地财政的不合理性。
新闻收集整理:江都房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