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经过两天的紧张学习考察,代表团成员的眼界得到开阔、思路得到拓展。大家纷纷表示,要在学习中反思、在借鉴中奋进,凝心聚力抓发展,加快推进“三个扬州”和世界名城建设。

1建成一个个高新园区,打造区域转型

发展、创新发展的强引擎

行走苏锡常,一阵阵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热潮扑面而来。而“热源”和“风眼”就是来自一个个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这个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成立18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30%左右,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序榜首,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谈及过去、展望未来,苏州工业园区负责人讲得最多的就是“创新”、“转型”。

走进苏州工业园,一个个“园中园”紧挨在一起,成为园区的一大亮点和特色:中新生态科技城、苏州2.5产业园、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生物纳米科技园……每个“园中园”就是一个创新高地。此外,苏州还建成了苏州高新区、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高新技术园区。

这些高新技术园区均成为苏州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板块。苏州工业园区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大力发展服务型经济、创新型经济,努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高科技园区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生态型、幸福型综合商务城区,力争到2015年主要发展指标基本达到先进国家和地区水平。

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规划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无锡空港产业园、中国(无锡)工业博览园、中国吴文化博览园、国际教育生活社区六大功能分区。现已成为无锡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预计201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12亿,外资实际到账14亿美元。

常州正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大力发展光伏、LED、新能源车辆、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些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锡常的园区建设不仅起步早,发展更快。看了之后感到很震撼。”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季允丰感慨地说,园区开发建设的定位要高、发展的理念要新、推进的力度要大。扬州开发区要将这些园区当作“镜子”和标杆,在排找差距中比学追赶,“坚定不移地持续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二次腾飞,争创一流国家级开发区,在‘三个扬州’和世界名城建设中勇挑重担”。

2坚持不懈地推进产业创新,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在考察苏州2.5产业园的过程中,一个新词引起了大家的热议——“2.5”代表什么意思,是指整个产业园占地2.5平方公里吗?在听完园区负责人介绍后,大家纷纷称赞这个创意妙。原来,所谓“2.5”产业,是指介于二产与三产之间,是一个将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结合起来的新兴产业业态。

据了解,苏州2.5产业园着重引进世界500强等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总部和研发、财务等共享服务中心的功能集聚区,着重打造高端的 KPO知识服务外包园,努力建设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目前,已有IBM、海克斯康精密仪器、泰科电子等10多个欧美优质项目,以及华为等一批知名企业进驻。

这也是苏州在推进产业创新上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苏州以各类专业园区为载体,以创新驱动为原动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包括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现代产业体系。

无锡是我国民族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也是“苏南模式”的创造者之一。如今,无锡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目前,正在打造光伏太阳能产业、微电子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六大支柱产业。

2009年9月整合组建而成的无锡山水城,以影视动漫、科教研发、软件与服务外包、传感网络、总部经济与生态旅游为主要产业。目前,已累计引进新兴产业企业、总部经济607家。而规划占地约6平方公里的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力争通过3-5年建设发展,引进影视及其衍生产业企业500家,集聚影视人才3-5万人,实现影视及其相关产业年产值200亿元。

常州在产业创新上也做出了精彩文章,目前该市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软件、“三药”科技等10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光伏、 LED、新能源车辆、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紧紧抓住时代脉搏,以创意作为灵魂,大力推动文化、科技、旅游、金融等产业与创新要素的跨界融合,书写出产业发展的全新方程式,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为全国十大创意产业基地之一。

“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市经信委主任尤在晶形象地说,企业、产业就是“皮”,而人才、创新体系、科技园区等都好比“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扬州要突出产业创新这个核心,学习先进地区的发展理念和逻辑,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作为经济职能部门,我们要进一步强化为企业服务职能,加强对汽车、机械等基本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研究。”

3人是创新的灵魂,千方百计集聚种类人才,以人才高地支撑产业高地

每一天有5项新的专利诞生,每两天有1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每三天有1个新的科技型企业在孵化培育,每1个月就有1家新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省级以上认定……无锡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的一组组数据,深深吸引着代表团成员们的目光。

“这就是科技创新的力量。科技创新是发展第一驱动力。”市科技局局长杨蓉深有感触地说,苏锡常三市都无一例外地将“创新引领”、集聚人才、实施人才强市和科技强市战略摆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考察过程中,代表团成员不禁发现,每个高新技术产业,每个高新园区、每个高新企业,背后都有科技“孵化器”在高效运转,都有一大批创新型领军人才、研发平台和公共服务中心在有力支撑,都有一大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提供“智力”。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自2002年开发建设以来,已吸引国内外23所院校和1所国家级研究所入驻,在校生人数7.21万人,累计建成研发机构和平台182个(其中省部级33个),国家级孵化器4个、省级孵化器5个。据苏州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该市近年来引进的“千人计划”专家达105人。“人才优势,已经成为苏州的发展新优势,有力支撑起了产业高地、竞争高地。”

常州与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共建科教城,已集聚了600多家研发机构、高科技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建成了专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园区现有 1.3万余名科技人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2500多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6人,其中1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签约园区的海归创业团队 212个。

无锡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共建了无锡研究院,围绕视频物联网、光纤传感、微纳光电器件等产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核心与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与产业孵化,为该市及全国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国家战略之一。”杨蓉认为,这次考察之行,更加坚定了扬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心和信心。下一步,扬州应该围绕基本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大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单位的深度合作,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推进科技金融发展,并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并形成科技创新体系,把扬州打造成为区域科技创新高地。(江都第一房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