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房价数据就是一个大迷魂阵,普通民众会越看越迷惑,越看越觉得水很深。15日,媒体大标题打出“北京房价微跌至每平方米1.4万元(人民币,下同),前5月每平方米降720元”,17日,媒体却又说“一线城市住宅成交均价继续上涨”,其中北京5月的住宅成交均价比4月上涨了8.2%,上海则涨了3%。
一个说降了,一个说涨了,听谁的?好消息刚过,坏消息就来,叫买房人情何以堪?
从常识的角度判断,第一个消息很可能“有诈”。5月份,笔者一位在央企房地产公司当置业顾问的朋友曾透露,其公司在北京南五环地区的一个新楼盘开盘了,均价在2万至3万元之间,依然一抢而光。地段极不佳的郊区楼盘尚且这般高价,整体的均价怎么会跌至1.4万元呢?
再细究一下,读者就不会被第一条消息所误导,因为所谓房价均价下降的主语是“新建普通住房”,经适房、保障房均包括在内,迥异于“新建普通商品住房”的概念。剔除了保障房之后,官方数据显示,北京市新建商品住房5月成交均价为2.2万元,环比上涨12.4%。
官方为了完成降房价的承诺,安抚躁动的人心,竟玩起了小小的统计把戏,牵了不明就里的媒体和民众的鼻子。
如果说被拉到官方统计里的保障房,是眼下北京买房者均有权利选择的,并且能否覆盖绝大多数购房需求,那么,将其纳入人们也没有异议。问题在于,北京的保障房只能供应给少数本地户口的居民,数量庞大的“夹心层”不是因没有户口而无法享有申请权利,就是因不上不下的收入而不够申请资格,他们唯有到环比仍在上涨的商品房市场里去挨宰。
更糟的情况是,即使够格申请保障房,“煮熟的鸭子也会飞走”,在浙江温州,首个限价房项目就被当做地方官员的福利房给瓜分了;即使有幸分到了保障房,心情也依旧纠结,因为杭州的民众发现其入住的保障房竟然“缺筋短梁”。
再来看看民众的感受。16日,中国央行发布的《2011年第2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74.3%的居民认为当前房价“过高,难以接受”。对于下半年房价的走势,34.2%的居民预测房价将“保持稳定”,25.9%预测“上升”,只有18.9%预测“下降”。
看来,不管统计数据如何迷人眼,民众心中自有一杆秤,因此大部分人也就不做买房的白日梦了——报告显示,未来一季有购房意愿的居民占14.6%,比上季下降0.8个百分点。眼下,这14.6%的民众是最纠结的,因为他们不得不时时纠结于房地产市场那些虚虚实实的风吹草动。
新闻收集整理:江都房产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