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前三季度,房地产企业利用外资317亿元,下降53.3%。外资房企在国内生存状况并不乐观,但仍有部分外资房企抓紧抄底国内楼市。分析人士认为,外资房企在资金实力、综合运营能力等方面具备较明显优势,随着本轮楼市调控的持续推进,部分房企在国内市场份额可能扩大。
投资热情消退
今年8月,被称为“美国头号房企”的铁狮门叫卖其在上海的两宗地块,引起业界广泛关注。这两地块位于上海新江湾城,建筑面积分别为11.4万平方米和19.47万平方米,总价款分别达到16亿元和32亿元。
对于此次卖地举措,铁狮门并未披露其动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其退出部分中国市场,一方面是平衡项目收益,另一方面是在国内楼市调控的背景下,有意控制风险。仲量联行的分析认为,随着楼市调控的持续发酵,国内物业的收益率下降,投资风险增加,导致外资的投资热情有所减退。
外资“减仓”国内房地产的趋势,早在2009年就已出现。根据北京市工商局的数据,2011年度,北京新设立外资房地产企业129户,同比减少55.82%,另有217户外资房地产企业退出市场。
除了出售项目以外,注册于新加坡的仁恒置地在上海等地的豪宅项目传出降价消息。和记黄埔、九龙仓等港资房企同样在今年年中时,顺应“降价走量”的楼市大趋势,以降价策略来获得相对较佳的销售成绩。
市场份额或扩大
近期以来,新加坡资金在国内楼市的布局明显加快。10月16日,新加坡上市公司吉宝置业宣布,通过收购成都盛世经纬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购得成都市新津县的一个占地28.7公顷的住宅地块,用于建造约573套低密度住宅,收购价格约6.8亿元人民币。此前的9月,鹏瑞利中国商用信托也联合多家公司,购得位于北京市通州区运河核心区三幅多功能用地,总成交价达到25.26亿元。
分析人士认为,新加坡资金对中国楼市的信心,主要源自其对市场触底的判断。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9月全国房地产景气指数降至94.39的低点。前9月房地产开发投资、销售、新开工面积、购地面积等指标,均处于低迷区间。多数开发企业判断,市场已经进入触底阶段,且伴随着这种判断,今年二季度以来,内资房地产企业已经掀起一轮拿地热潮。
相比之下,港资房企的动作更超前。公开信息显示,从去年10月以来,包括和记黄埔、长江实业、新世界地产、嘉里建设、仁恒置地等多家港资房企纷纷出手,购置内地房地产项目,其投资方向多为商业地产,区域布局以二三城市为主。
据悉,由于港资房企在内地持有的项目往往地段较好,且多以商住搭配的形式运营,因此其承担的项目开发风险相对较小,保值增值能力较强。
低负债率、较强的融资能力是外资房企的重要优势。业内人士认为,在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控中,这种优势更加明显,且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整合,个别企业有望借机扩大其在国内市场的份额。
新闻收集整理:江都房产网 |